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规范性文件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城县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索引号 : 011356029/2023-10360 文       号 : 隽政办发〔2023〕4号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单位: 县政府办公室

名       称: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城县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3年03月29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3年03月16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通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通城县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通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316

通城县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委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保障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湖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咸宁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结合我县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编制背景

“十三五”以来,全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上级组织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部署安排,持续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建设、权益保障等工作,全面完成我县残疾人事业“十三五”规划的各项主要任务指标。全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脱贫率达100%。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实现全覆盖,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3.4%,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7.4%,900人(次)残疾人享受了托养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和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均超过8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完成了1020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为301名0-14周岁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救助服务,为1070人次贫困精神病患者发放“服药救助卡”(每人每年500元),为3000余名残疾人提供专用辅助器具;关爱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残疾人社会活动参与率明显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得到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积极作为,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县有2.7万残疾人,由于诸多因素制约,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明显,残疾人返贫致贫风险高,相当数量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残疾人就业还不够充分,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保障水平还较低。残疾人公共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还不高,残疾人教育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满足残疾人发展需求的任务仍然艰巨。残疾人组织的治理机制和能力有待提高,残疾人工作信息化程度和社会化水平仍需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问题有待在“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统筹解决和突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进程中,不断提高残疾人福祉,加快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会议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弱有所扶,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和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为主线,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努力提高残疾人服务质量,推动我县残疾人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为残疾人保障和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切实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把解决好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残疾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3.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健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补齐残疾人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深化残疾人服务质量供给侧改革,提升服务品质和质量,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发展需求。

4.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政府责任,兜底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积极促进残疾人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专业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残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残疾人就业增收和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5.坚持整合资源、统筹兼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支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因地制宜,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思路和格局,促进残疾人事业协调、均衡发展。

(三)发展目标2025年,基本实现我县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残疾人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残疾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全县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均等化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残疾人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无障碍环境持续优化,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平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明显改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2035年,残疾人事业与全县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等、参与、共享和融合发展的理念和社会环境基本形成,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和机制基本形成,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专栏1“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收入和就业

1.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GDP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2.城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人)

1000

预期性

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

3.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4.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5.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6.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3

≥95

预期性

7.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7

≥98

预期性

8.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95

97

预期性

9.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

>80

85

约束性

10.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

>80

85

约束性

11.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数(户)

400

约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巩固提升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

1.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残疾人中符合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监测标准的,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现动态清零。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残疾人,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做好易地搬迁残疾人后续帮扶工作。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持续做好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帮扶工作。

2.进一步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力度。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对丧失劳动能力本人无收入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实行单独施保,全额发放低保金。对于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及个人,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对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人,进一步提高供养条件。对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的残疾人,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精神障碍患者规范就医发生的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自付费用,通过医疗救助给予补贴。

3.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和社会优待政策。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完善动态调整机制。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政策,落实残疾人乘坐县内公共汽车等优待政策。加快建设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体系,为特殊困难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照护服务。

4.帮助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继续做好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按照规定代缴养老保险费工作;全面落实低保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政府资助政策,落实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家庭种植养殖项目给予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住院,可不设起付标准,重度精神病纳入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鼓励残疾人参加意外伤害、补充养老、补充医疗等商业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残疾人保险产品、财产信托服务等。

5.优先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将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城镇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为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优先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中,优先解决低收入残疾人住房安全问题。

专栏2残疾人社会保障重点项目

1.因残致贫监测和帮扶。完善因残致贫识别和预警机制,及时将返贫和新致贫残疾人纳入帮扶范围,因人因户落实产业就业帮扶措施和社会救助等兜底保障措施。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扶持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经营管理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

2.最低生活保障。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

3.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按照省、市相关政策动态调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

4.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手术、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训练等基本康复服务。

5.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制定残疾人基本型辅具适配补贴办法

6.精神残疾人门诊医药费保障。将重度精神残疾人门诊治疗性基本药物纳入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

7.残疾人信息消费支持。合理降低残疾人使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网络等服务费用,减免残疾人使用助残公益类APP流量资费。

8.残疾评定补贴。落实入户办证救助制度,为低收入和重度残疾人残疾评定提供补贴和服务。

6.进一步落实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进一步落实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骨干的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体系,实现与儿童、老年护理照料服务体系的衔接和资源共享。实施智力和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16-59周岁)托养服务“阳光家园计划”。发展和支持公益性、专业化残疾人养老服务,为符合条件的各类老年残疾人提供照料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培育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参与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探索为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提供多类型、差别化的居家护理服务。

7.落实伤残军人和伤残民警抚恤优待政策。落实相关政策,妥善解决伤残军人和伤残民警生活待遇、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现实困难,帮助伤残军人、伤残民警优先享有普惠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8.加强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残疾人的保护。把残疾人列为重大疫情、自然灾害、安全事故中重点保护对象。加强残疾人集中场所和残疾人服务机构安全保障、应急服务和消防安全能力建设。村(社区)积极协助残疾人应对突发灾害事故。开展残疾人应急灾害科普宣传,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专栏3残疾人托养照护和社会支持重点项目

1.残疾人走访探视服务。建立村(社区)两委委员、党员社区工作者、残疾人专职委员、志愿者和困难残疾人联系制度,经常走访探视,及时报告困难问题,并协助解决。

2.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将重度残疾人照料护理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目录,为有长期照护需求和意愿的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服务;依托公共服务设施,为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料、日间照料、居家服务、邻里照护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照护服务。

3.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托养服务。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阳光家园”,为就业年龄段(16-59周岁)智力、精神、其他重度残疾人等提供护理照料、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劳动技能培训、辅助性就业等服务。

4.残疾人家庭支持服务。鼓励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为残疾人及其家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增强社会参与能力,让更多残疾人及其家庭有“微信群”、“朋友圈”。重点加强对残疾儿童、残疾妇女、老年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的关爱服务。

5.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困难残疾人急难救助。对因疫情防控在家隔离的残疾人,要落实包保联系人,加强走访探视,及时提供必要帮助。因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残疾人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残疾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提供临时救助。

(二)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支持体系。

1.依法推进按照比例就业和促进发展集中就业。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促进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依法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建立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依法纳入社会征信公示范围;按规定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给予奖励。保障残疾人就业培训、补贴奖励、就业服务等各项支出。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提高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的积极性。采取资金扶持、规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措施扶持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鼓励政府采购事项优先购买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产品和服务,大力扶持吸纳残疾人集中就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规范盲人医疗按摩的服务与管理。

2.大力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增收。实施残疾人创业帮扶行动,创建一批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培育与挖掘一批残疾人创业带动就业的先进典型。加大对残疾人创办的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灵活就业、辅助性就业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残疾人,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和运营给予扶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融合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属。大力发展残疾人网络就业及培训,优化残疾人劳动产品在线营销渠道。

3.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持续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水平和就业服务能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向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建立就业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重点帮扶。加大政府购买残疾人就业服务力度,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介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对推荐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按就业人数给予奖励。建立残疾人就业辅导员制度,扩大就业辅导员队伍。组织残疾人积极参加国家及省、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举办面向残疾人的就业招聘会,做好求职残疾人与用人单位的对接。组织安排残疾人就业培训会,根据残疾人个人特长以及用人单位工作需求,培训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的就业技能。

4.加强残疾人就业劳动保障监察和权益维护。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严肃查处强迫残疾人劳动、不依法与残疾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违法行为,依法纠正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歧视残疾人行为,切实维护残疾人劳动权益,创造更加包容、公平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提供适合其身心特点的劳动保护、无障碍环境及合理便利。

专栏4残疾人就业创业和服务重点项目

一、补贴类

1.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补贴。对符合条件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残疾人给予经营场地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设施设备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对在毕业学年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的残疾人高校毕业生给予补贴。

2.招录残疾人的用人单位补贴。对正式招录残疾人的用人单位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设施设备购置改造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安排残疾人实习见习实训的用人单位给予一次性补贴。残疾人大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在实习见习实训期间可按规定享受一定期限的补贴。

3.辅助性就业机构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给予机构建设、场地租金、机构运行、无障碍改造、生产设备和辅助器具购置等补贴。

4.公益性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补贴。对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二、奖励类

1.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奖励。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

2.残疾人就业服务奖励。对推荐残疾人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奖励。

3.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奖励。对参加国际、全国及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的获奖选手、选送单位给予奖励。

4.其他。对为残疾人就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三、服务类

1.党政机关、国有企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项目。2025年,县残联机关干部队伍中有15%以上(含15%)的残疾人。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

2.残疾人就业创业助残品牌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十百千万”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计划,建立一批残疾人就业创业品牌基地。

3.盲人按摩提升项目。规范盲人保健按摩机构的建设与服务。

4.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加强辅助性就业机构基础能力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扩大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安置残疾人规模,提升就业水平和质量。

5.残疾人公益性岗位项目。基层组织设立的乡村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社会救助协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社区服务人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

(三)着力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1.加强残疾预防。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综合性、社会化的新生儿出生缺陷、残疾儿童筛查、申报、预防和联合防治网络,形成信息准确、方法科学、管理完善、监控有效的残疾预防机制,提倡婚前检查和孕期筛查,加强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管理、环境治理,减少、避免因遗传、疾病、意外伤害、生产事故、环境及其他因素导致的残疾发生和发展。完善残疾报告制度,强化信息收集、监测和研究,建立健全卫生健康部门与残联定期信息共享机制,实施重点干预工程。大力关注残疾人心理健康,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和社区心理干预,强化心理疏导、情感抚慰等服务,为残疾人及家庭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预防和减少精神残疾发生。强化残疾预防宣传,广泛开展残疾预防“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进单位”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全国残疾预防日、爱眼日、爱耳日、自闭症日等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

2.提升康复服务质量。贯彻实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增加康复资金投入,完善残疾人基本康复目录,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加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实现0-14岁有康复需求残疾儿童享受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积极推行医疗康复和特殊教育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儿童康复机构申领学前教育资质。优化和完善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展基本康复服务内容。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介制度,实现分级医疗、分阶段康复。加强社区康复站建设,依托专业康复机构指导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实施专业化的康复服务,将残疾人社区医疗康复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内容。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和人才培养。

3.加强辅助器具适配和服务。提高县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水平,推广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辅具评估与适配服务。

专栏5残疾人健康和康复服务重点项目

1.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评估,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2.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提升计划。加强残疾人康复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水平。

3.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服务。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服药护理、社区康复、心理支持和疏导服务。为家庭照护者提供技能培训、心理支持和疏导服务。

4.康复人才培训项目。加强康复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

5.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提升项目。提高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水平,推广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辅具评估与适配服务,推动辅具适配人才培养。

4.完善残疾人教育助学服务体系。落实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1-2025年)》,提升特殊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康教结合等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鼓励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学前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接受残疾儿童。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推行康教结合,规范学前教育。推行融合教育,健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一人一案”科学教育安置。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建设,建立县级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健全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评估机制。充分利用我县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

加大对残疾学生助学支持力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提供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为残疾学生提供辅助器具、特殊学习用品和无障碍等支持。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优先补助生活费。对在公办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享受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等助学政策。对困难残疾家庭子女及残疾学生上大学给予补助。全县各普通学校在招生、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学生。

强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承担残疾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普通学校的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制定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学校教师融合教育培训计划,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学校任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施国家通用手语、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

专栏6残疾人教育重点项目

1.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项目。依法设立和规范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进行摸底排查和规范评估,给予科学的教育安置。制订残疾儿童入学评估和送教上门标准,提高送教上门工作质量。

2.残疾幼儿学前康复教育发展项目。鼓励普通幼儿园招收残疾幼儿,对残疾幼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开展学前康复教育。

3.残疾人职业教育提升项目。积极发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校与职业教育学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

4.融合教育推广项目。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和融合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招收5人以上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设置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备必要的教学、康复训练设施设备和资源教师及专业人员。

5.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务实创新推进残疾人特艺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残疾人文化艺术队伍。扶持和规范盲人读物、残疾人题材图书和音像制品出版。扶持发展特殊艺术,有效探索残疾人艺术作品市场化路径及规律。加大运动员培养训练力度,积极组织参加省级和市级重大体育赛事和文艺汇演,争创佳绩,展示残疾人自强风采。

专栏7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重点项目

一、残疾人文化服务

1.“五个一”文化进家庭、进社区项目。为残疾人家庭开展“五个一”文化服务(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游一次园、参观一次展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依托社区文化设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增添必要的文化设备,创建一批残健融合文化服务示范

2.盲人文化服务项目。为盲人提供盲文读物、有声读物、大字读物、数字阅读、无障碍版本的电影、电视剧。

3.特殊艺术推广项目。支持社会文化组织创编推出残疾人特殊艺术精品和舞台演出节目,培养特殊艺术领军人才。鼓励残疾人参与艺术创作,支持残疾儿童少年艺术教育。

二、残疾人体育

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行动。结合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活动。创编推广适合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项目、方法和器材。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康复体育进家庭服务。

(四)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

1.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对新建、改建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严格监管,新建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到100%。建立无障碍环境监督机制,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监督管理,提升无障碍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各级党政机关、学校、社区、交通、医疗、金融、商业、文体等各类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继续推进已有建筑、园林绿化、城市广场、居住小区的无障碍改造,实现公共交通体系的无障碍化。加强老旧小区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场所、住宅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

2.积极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将信息无障碍作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公共服务场所普遍配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逐步实现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无障碍。大力推进政府信息以无障碍方式发布,积极开办好手语新闻、手语栏目。推进残疾人家庭信息无障碍,积极为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提供电子盲杖、盲人读屏软件、聋人视频翻译软件、通讯网络终端优惠等服务。完善应急无障碍服务措施,提高应急无障碍服务能力。

3.提高公众的无障碍意识。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和《湖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无障碍意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进入无障碍服务生态。推动无障碍环境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无障碍环境生态系统建设。

4.完善家庭无障碍常态化改造。加大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力度,为符合条件的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无障碍改造服务。

专栏8无障碍重点项目

一、基础设施无障碍

1.道路交通无障碍。主要道路、主要商业区和大型居住区的人行天桥配备无障碍设施,人行道交通信号设施逐步完善无障碍服务功能。公共停车场和大型居住区的停车场设置并标明无障碍停车位,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逐步达到无障碍要求。

2.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医疗、教育、文化、体育、交通、金融、邮政、商业、旅游、餐饮等公共服务场所和特殊教育、康复、托养、社会福利等残疾人服务机构、残疾人就业单位优先无障碍改造。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旅游景区等无障碍厕所建设。

3.社区和家居无障碍。居住建筑、居住小区建设无障碍设施。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二、信息无障碍

1.互联网信息无障碍。加快政府门户网站、公共服务网站和网上办事大厅等信息无障碍改造。政府政务微信号、APP率先实现信息无障碍。

2.移动互联网信息无障碍。推动新闻资讯、网络购物、金融服务、市政服务、医疗健康、旅游出行、学习教育、文化休闲等领域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无障碍改造。丰富残疾人需要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种类和功能。

3.自助服务终端信息无障碍。推进医院自助就医设备、银行ATM机等自助公共服务设备的无障碍改造。

4.公共场所信息无障碍。公共服务场所普遍配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逐步实现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无障碍。

5.残疾人家庭信息无障碍。对残疾人使用有线电视、移动通信等实行交费优惠。推进残疾人家庭信息无障碍,积极为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提供电子盲杖、盲人读屏软件、聋人视频翻译软件、通讯网络终端优惠等服务。

(五)依法保障残疾人权益

1.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积极配合人大、政协开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和调研。积极支持更多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并提供履职便利。完善残疾人法律助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残疾人司法救助、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充分发挥12345服务热线作用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坚决打击侵害、遗弃、侮辱、虐待残疾人的行为。

2.加大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加大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残疾人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知晓度和维权能力,形成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法律维权示范岗的作用,征集残疾人法律援助志愿者,开展法律援助志愿者助残行动,为残疾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救助服务。

(六)强化残疾人服务设施和能力建设

1.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县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县级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加强残疾人服务机构运营管理,建立可持续运行的管理机制。鼓励地方将政府投资建设的残疾人服务设施无偿或低价提供给公益性、普惠性残疾人服务机构使用。

2.强化基层综合服务能力。将残疾人公共服务纳入县、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村(居)委会承担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及协助政府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积极开展乡(镇)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阳光家园”“残疾人之家”建设和残疾人自强互助社建设。充分整合利用乡(镇)现有的卫生机构、福利院、学校等公共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综合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夯实以社区为基础的基层残疾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残疾人权益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推行上门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便利化服务。积极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和家庭支持服务,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在城乡社区有序开展助残服务。

专栏9权益保障和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残疾人维权绿色通道。建立维权热线、残联系统网上信访公共平台,完善12345服务热线,打造残疾人权益保障绿色通道。

2.法律助残志愿行动。征集残疾人法律援助志愿者,发挥法律维权示范岗的作用,开展法律援助志愿者助残行动,为残疾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救助服务。

3.残疾人服务设施兜底线工程。推动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

4.基层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乡(镇)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阳光家园”“残疾人之家”建设和残疾人自强互助社建设,充分整合利用乡(镇)现有的卫生机构、福利院、学校等公共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综合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四、推进残疾人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完善残疾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残疾人事业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职责范畴和目标考核范围,定期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切实将残疾人工作纳入部门工作职能,履职尽责,形成协同高效工作合力。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动服务、积极协调,加强检查评估,充分发挥作用。

(二)进一步优化多元投入机制优化和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福彩”“体彩”资金支持、社会公益慈善捐赠为补充的残疾人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县级财政按政策做好残疾人事业经费的投入,统筹安排残疾人事业发展所需经费,按照支出标准和支出责任合理安排经费。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资金向需求量大、实施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残疾人服务项目倾斜。

(三)提升大数据信息服务能力。

1.提升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纳入“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社会保障卡加载残疾人服务功能;完善残疾人信息数据库,改进残疾人服务需求和服务供给数据信息调查统计,建设残疾人服务大数据,推动精准化服务和精细化管理加快建立信息化的残联业务流程应用,全面推进残疾人服务项目信息化办理工作模式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残疾人服务体系,推动数字化服务在助残中的普惠应用。

2.加强人才培养。鼓励残疾人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参加康复治疗、康复工程技术、融合教育、残疾人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加强残疾人服务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

3.加强残疾人公共服务行业管理。加强各类残疾人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强化服务质量控制和绩效管理。严格规范《残疾人证》核发管理,实施入户办证救助制度,加强办证服务,全面推行残疾人证电子证照应用,实现“跨省通办”。

(四)凝聚扶残助残社会力量

1.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鼓励以服务残疾人为宗旨的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社会组织通过捐款捐物、助学助医等方式,为残疾人奉献爱心,提供慈善帮扶。完善用于残疾人的社会捐赠机制。

2.广泛开展志愿助残服务。健全志愿助残工作机制,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对接、服务记录、组织管理、评价激励、权益维护等制度,打造一支长期稳定的助残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促进志愿助残活动向社区、残疾人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家庭延伸。引导机关干部、企业事业单位党员常态化参加社区服务残疾人志愿活动,扎实开展对残疾人的结对帮扶服务。

3.发展残疾人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多元化的残疾人服务供给模式,大力满足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就业、托养等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服务残疾人的中小企业,支持打造特色鲜明的服务龙头企业,发挥残疾人服务行业组织自律监督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4.积极培育社会助残组织。积极培育社会助残组织,优化助残组织管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康复、教育、托养照护、法律援助、社会融入、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作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加大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力度,优化服务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5.营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人道主义和现代文明残疾人观。加强残疾人事业全媒体传播能力建设,拓展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平台与空间,厚植残疾人事业发展思想文化基础。将扶残助残纳入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活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表彰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开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活动,以及文化进社区、公益广告宣传、小型文艺演出等,大力宣传人道主义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文明社会氛围。

(五)发挥残疾人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残疾人主体作用各级残联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为让党和政府放心、让残疾人群众满意的桥梁纽带。贯彻中央、省委加强群团工作的意见,落实《通城县残疾人联合会改革方案》,着力推进残联改革发展,加强残联组织自身建设,切实提升“代表、服务、管理”能力,进一步密切与残疾人的联系。完善专兼挂残疾人工作队伍机制,增强残疾人工作力量。建设县、乡、村三级联动互补的基层残疾人服务网络,强化县乡(镇)残联建设,实现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全覆盖,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改善乡(镇)残联、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待遇,提高服务能力。开展残疾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加快培养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加大残联干部的培养、交流和使用力度。加强各级残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守职业道德,提高专业素养,忠诚、干净、担当,懂残疾人、知残疾人、爱残疾人、心系残疾人,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

加强对优秀残疾人后备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残疾人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将他们充实到各级残疾人组织之中。建立健全级残联残疾人专门协会,完善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治理,进一步发挥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代表、服务、维权、监督”作用。引导广大残疾人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团结引领广大残疾人听党话、跟党走,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与全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五、规划实施和监测评估

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将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部门专项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合理安排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年度预算安排要优先考虑本规划实施的年度需要。

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督查、监测和跟踪问效,开展第三方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发挥残疾人、残疾人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同时在“十四五”中期和末期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绩效评估和信息公开,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

责任编辑:通城_县政府办公室文书科

附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