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城县2022年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 011356029/2022-26558 文       号 : 隽政办函〔2022〕24号
主题分类: 林业 发文单位: 县政府办公室
名       称: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城县2022年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年08月09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2年07月19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通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通城县2022年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通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通城县2022年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湖北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和《通城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2022年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积极抢抓疫后重振政策机遇,以“生态美、产业优、机制活、百姓富”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土绿化扩绿提质,高质量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油茶扩面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发展油茶、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康养等优势特色产业,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转化路径,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中部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作出林业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决守住林业生态安全边界。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施策,立足当地资源条件、产业禀赋,做优做强林业优势特色产业。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深化行政改革,完善集体林权改革,推进科技创新,探索“两山”转化的有效途径。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坚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两山”转化实践的积极性。
——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通过示范创建,不断巩固和扩大“两山”转化成果,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
三、建设目标
推进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森林覆盖率增长0.24%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增长4%以上;支持油茶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千家万户利用宜林荒山和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提质扩面油茶1.2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1.9万亩;发展林下中药材2000亩,完成楠竹新造500亩、改造提升2000亩;完成桂花造林1500亩;创建森林乡村(城镇)2个,建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基地5个,新增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以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5户以上。
四、建设任务及措施
(一)持续开展扩绿提质,实现“生态美”。
1.加快推进通道绿化。加强双大线、五保线、通四线、G353线、G106线等5条党建示范带绿化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组织实施秀水大道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和G106隽西大道段、锡山城市公园道路两侧绿化工程。加快推进公路通道绿化,做到绿化工程与县乡道改造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实现县乡道改造与绿化无缝对接。
2.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开展清洁绿化美化示范村湾建设行动,建成20个示范村湾。做到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应绿尽绿,重点对通村组公路、村湾屋场、房前屋后、学校、村委会及村中心公共休闲绿地等区域进行绿化。鼓励栽植桂花、油茶、特色林果等乡土树种和经济林果树种,打造村庄“小果园、小花园、小林园”。
3.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稳存量、扩绿量、提质量、创精品”,分区施策、分类指导,推进林相季相改造,突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做到面上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促进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完成人工造林0.3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退化林修复1.2万亩;实施森林抚育项目,完成中幼林抚育2.2万亩。发挥试点示范作用,组织实施2022年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林长示范林。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复绿,建设绿色矿山。
4.全面推行林长制。坚持县、乡、村三级林长常态化巡林,协调解决国土绿化、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组织实施国有岳姑林场“空天地人”一体化防火监测系统项目,对58个未安装云喇叭的行政村因地制宜布局云喇叭,确保全县行政村全覆盖。强化考核管理措施,实行绩效考核与工资补贴挂钩,组织生态护林员开展日常巡护,加强天然林、公益林保护。开展林业行政执法培训,提升林业行政执法水平,保障森林生态安全。
(二)加快发展林特产业,实现“产业优”。
5.推进油茶产业链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持续推进油茶新造和改造,鼓励村集体、油茶经营主体和千家万户利用宜林荒山和四旁新造油茶;开展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按照申报制原则落实实施主体,促进油茶丰产增收;采取竞争性申报原则,对2015年以来连片20亩以上新造油茶幼林进行改造提升,加强补植补造、施肥和抚育管理,巩固油茶造林成效。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建设,建成城墙山高产生态油茶示范基地1万亩,油茶良种繁育基地采穗圃500亩;推进油茶良种繁育苗圃基地建设,加大3年生大规格壮苗培育力度,保障年出圃良种壮苗150万株以上。支持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建设洗护用品车间,提升油茶综合利用效率,培育油茶综合利用与精深加工示范企业。推进油茶果初加工储运点建设,增强原料收集、烘干、脱壳、仓储(低温)、物流等能力,着力改善仓储集散条件,有效解决仓储困难、积压变质等问题。提高原料供给保障能力,促进木本油料生产与加工供应链的衔接。
6.持续推进林下中药材种植。加强现有林下中药材抚育、施肥和管理,巩固种植成效。支持国有林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利用油茶林、生态公益林林荫空间发展林下中药材,建设生态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基地。
7.加快推进楠竹产业发展。实施楠竹林丰产改造,提升楠竹质量,大力发展笋竹两用林,提高楠竹综合利用效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楠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楠竹产品附加值。培育竹林经营碳汇产业,充分利用楠竹优质资源,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8.推进桂花城建设。着力抓好全县城镇建成区植桂添香,开展城区保留山体调查和修复,落实城区(含山体修复、住宅小区、道路和河堤)改造绿化植桂要求。将铁柱河湿地公园、县天然气公司门站前及通城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整合升级改造为桂花主题公园;通城大道维护升级为桂花大道;实施乡村绿化、通道绿化、园区绿化等升级工程,全县绿化项目特别是森林康养项目、旅游项目建设将桂花树作为主栽树种,且优先使用本地桂花苗木,落实古桂资源挂牌保护和监测复壮措施。培育桂花加工企业,开发桂花食用产品,提升桂花综合效益。
9.推进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发展。结合锡山城市公园建设,支持新建拓展运动区、游乐中心、玻璃栈道等项目,在锡山森林公园建成以历史文化为引导、以自然风光为依托,集森林康养、文化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商业于一体的城市公园。支持鹿角山林场申报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和塘湖镇知青庄园申报中国森林康养人家,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康养县级示范基地。
10.着力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原则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巩固现有11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支持湖北阁壁湖绿色产品有限公司、通城县裕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北福人九井峰茶业有限公司申报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建设银行开发裕农信用贷(随心贷)产品,拓展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渠道,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林业产业发展。按照“自愿、有偿、依法、有序”原则,引导农民实施农村山林、土地流转,使资源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经营实体聚集,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升经济效益。
(三)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实现“机制活”。
11.创新工作机制。结合森林城市建设,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扩大群众参与率、知晓率。县直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到乡村振兴驻点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帮助驻点村绿化通村公路和主要屋场,各驻村部门每年支持驻点村村庄绿化苗木费3万元以上。各乡镇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集中开展集镇绿化,扩大集镇绿化覆盖率,提升绿化效果,补齐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乡村绿化短板。
12.搭建融资平台。以通城县绿色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为平台,充分利用全域国土绿化重点工程项目贷款,为国土绿化和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融资保障。以通城县两山生态建设有限公司为载体,推动“两山银行”投资运营,切实帮助林业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力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产业发展。支持县绿色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参与林业项目实施,增强造血功能,更好服务林业高质量发展。
13.完善奖补政策。经验收合格的新造油茶,县级统筹整合财政资金,按1000元/亩的标准奖补,当年奖补600元/亩(含苗木费)、第二年奖补400元/亩;纳入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的按照项目标准执行。新造楠竹经验收合格的,每亩补助1000元;竹林改造提升经验收合格的,每亩补助600元。林下中药材奖补按县相关政策执行。对村庄绿化力度大、效果好的村,列入造林补助项目予以适当补助。新增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家奖励5万元、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家奖励2万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基地每家奖励1万元、省级森林乡村每个奖励5万元。
14.严格苗木管理和耕地保护。严格油茶苗木调拨管理,全县油茶造林和补植补造苗木,实行定点采购、定向供应、调拨到村,做到“四定三清楚”,确保使用良种壮苗造林。严禁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造林。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造林、使用非省定点苗圃采购的或从外省调进未经省林业局核实品种和来源的,一律不予核实造林面积、不享受奖补政策。
15.推广地方特色油茶保险。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油茶保险,鼓励村集体、油茶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地方特色油茶保险,有效分散油茶生产经营风险,增强油茶经营主体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风险的能力,切实保障油茶经营主体利益。
(四)深化林业惠民富民,实现“百姓富”。
16.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村集体将油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主导特色产业,积极利用宜林荒山新造油茶林;对2015年以来村集体新造油茶幼林进行分类改造提升,由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落实油茶基地经营管护责任主体,可承包给有经营能力的专业合作社或大户经营,也可由村级集体管理,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基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17.带动劳动就业。推广良种良法,鼓励千家万户参与油茶种植,获取经营性收入;支持村集体、村民流转林地到林业经营主体,获取林地租金;鼓励农村劳动力到油茶、林下中药材基地投工投劳,获取劳务工资,稳定带动就业,增加农村劳动力林业收入。
18.提倡敞开收购。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茶果收购、加工与仓储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提升油茶鲜果初加工能力,稳定油茶鲜果销售市场。支持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以湖北省扶贫开发协会油茶产业委员会名义,倡议全省油茶加工企业对油茶鲜果实行敞开收购,确保产业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提高油茶种植积极性。
五、组织保障
19.加强组织领导。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县级领导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对全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建设项目实行挂点联系和包保服务,切实做到靠前站位、靠前指挥、统筹调度,有力推动试点县建设。各成员单位要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式,确保项目有序推进、落实到位。
20.加强检查督办。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订年度检查督办工作计划,定期开展检查督办,对试点县建设项目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对工作不主动、成效不明显的乡镇和相关部门及时通报。要完善检查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实施到位、资金使用发挥最大成效。
21.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林业科研、专业机构能力建设,充实技术力量,为油茶产业及林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开展野生中药材驯化、中药材保种、种植技术指导。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林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亚林所、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农科院、湖北省林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加强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为试点县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2.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建设取得成效、经验典型,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强化生态环保政策宣传、表彰生态保护与开发先进,让群众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与价值追求,提高广大群众追求生态环保、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自觉性。围绕生态宜居、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等基本主题引导群众进行广泛深入讨论,激发群众的家国情怀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共同创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通城_县政府办公室文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