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地方部门平台链接   >   部门信息公开平台   >   县统计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2023年三季度通城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日期:2024-01-25 10:55 字号:

今年下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全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力克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风险挑战和各类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总体上持续恢复向好,多项指标出现了积极变化。

一、全县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总体经济稳中求进。2023年二季度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49.31亿元,增速5.2%;较全市增速4.6%高0.6个百分点,位列第四位。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4.62亿元,增速2.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7.20亿元,增速5.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7.50亿元,增速6.1%。三次产业比重较二季度的13:40:47调整为16:38:46。因秋粮丰收,三季度第一产业占比扩大,经济总量稳定攀升。

(二)农业发展保持平稳。全县三季度累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17亿元,增速2.7%。其中,农业产值22.27亿元,增速0.4%;林业产值0.60亿元,增速187.2%;牧业产值实现14.14亿元,同比增速0.7%;渔业产值2.38亿元,同比增速19.8%;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4.78亿元,同比增速6.9%。

蔬菜供应充足。三季度蔬菜及食用菌累计播种面积9.36万亩,同比增加0.11万亩;累计产量11.27万吨,同比增加0.50万吨,增速4.07%。二是茶叶水果产量稳中有增。三季度茶叶累计产量0.38万吨,同比增速7.9%;水果累计产量11.68万吨,同比增速7.7%。三是中药材平稳增速。中药材三季度累计产量4.38万吨,同比增速4.5%。渔业生产快速发展。我县三季度累计水产品总量9262.6吨,同比增速5.3%。

(三)工业经济持续增长。三季度,全县120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8.57亿元,同比增速6.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8.9%。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产值同比增速6.1%,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速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同比增速8.6%,其中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95.69%。

全县25个行业大类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19个行业实现正增速,增速面达76%。其中,16个行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特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速达1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6.8%。

(四)投资发展增速放缓。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3.6%,低于全市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发挥主力军作用,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29.6%,占全部投资比重为32%,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26个百分点,拉动全县投资增速7.5个百分点。从重点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同比增速51.2%,是基础设施投资高位增长的主要支撑点。全县工业投资“低开低走”,增速持续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1-9月,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9.2%,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29.2%,是影响我县投资增长的短板,主要原因在于大型工业项目匮乏,企业面临当前经济下行态势减少大型技术改造投入。

(五)消费市场起势明显。三季度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40亿元,同比增速8.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20家,累计完成社零额14.37亿元,同比增速15.8%,占社零总额的17.44%,比上年同期占比高3.0个百分点。

从行业结构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分别匀速增长。1-9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9.75亿元、12.89亿元、0.67亿元和0.5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58%、18.09%、12.06%和9.6%。批发零售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4.8%,主导全县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方向。

从消费按商品主要类别看,商品销售增势良好。1-9月,全县商品零售保持稳步增长良好态势。从限上商品零售类值看,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速21.2%。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和汽车类增速分别为21.3%、16.5%、17.4%和18.4%;金银珠宝类、中西药品类和服装鞋帽纺织类增速分别为23.8%、27%和4.5%;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烟酒类增速分别为25%、19.2%和5%。

(六)财政收支趋于稳定。三季度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9.50亿元,同比增速6.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7亿元,增速6.8%;税收收入4.54亿元,增速6.9%。全县财政支出38.30亿元,同比增速-0.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48亿元。

(七)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三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77元,比2022年9848元增加729元,同比增速7.4%。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24521元,比2022年23290元增加1231元,增幅5.3%。

(八)部分行业增势平稳。三季度,全县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7亿元,同比增速6.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1.1亿元,占全部产值的89.2%,而安装工程和其他工程仅占全部产值的10.8%。按照承包工程情况来看,自行完成施工产值23.1亿元,占全部产值的97.4%。全县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27.3亿元,同比增速-6.0%。其中本年新签订合同额18.2亿元,占总签订合同66.9%。上年结转合同额9.1亿元,占总签订合同33.1%。

全县在库的房地产项目31个,同比增速3.3%。三季度房地产销售面积26.93万平方米,同比增速2.7%,居全市第四位,高于全市7.2个百分点。三季度本年完成投资15.96亿元,同比增速57.9%,高于全市50.4个百分点。

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31亿元,同比增速15.3%。其中,七个行业保持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水利、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速分别为15.30%,16.75%,12.94%,18.49%,27.26%,24.57%,11.55%,10.83%。没有行业下降。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项目入库工作后劲不足。5000-亿元项目投资大幅下降。2023年1-9月,5000-亿元项目入库14个,去年同期入库31个,减少 17个,个数同比下降54.8%,计划投资额同比下降58.5%。必须重点关注5000万-亿元规模的项目,这类投资规模的项目是我县投资增长的发力点。

投资库容严重不足。9月月报数据上报完毕后,我县177个在库项目剩余投资额仅有11.97亿元,11.97亿元仅够支撑度过10月的数据报送期;即使通修高速项目(57.07亿元)成功申报入库,偌大投资额集中在这一个项目上,也难以支撑我县投资平稳增长。因此,要狠抓一批大项目申报入库,以确保投资库存充足。

(二)四上企业入库工作滞后。全县月度新增入库单位数量少、规模小。2023年截至目前,全县“四上”企业入规纳限28家,较去年减少7家,其中工业入规数10家,较去年入规数减少2家;建筑业入规数2家,较去年入规数减少1家;商贸业入规数14家,较去年入规数增加6家;房地产业入规数1家,较去年入规数减少5家;服务业入规数1家,较去年入规数减少5家。入库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恐对未来全县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三)社零市场形势不佳。乡村受消费品市场薄弱、消费群体较为单一及消费设施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发展活力较小。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消费流通网络不发达,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阻碍了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进一步释放,消费活力不强,且拉动力不足,乡村的消费潜力仍需开发和挖掘。

同时,居民消费信心激发不够。从消费角度看,因经济下行产生的不确定性,居民消费欲望不强,储蓄意愿上升,虽然在各种促消费政策的刺激下,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汽车类等大宗商品累计实现增长。居民对非必需品的消费将更加谨慎,后期将对消费品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做好谋划,加强政策研究。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力度越来越大,政策越来越紧,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约束力。在新一年的经济工作中,要加强对政策的研究,提前部署提前谋划,做好调查研究,找准形势,把握规律,提振市场,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二)助力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实体商贸企业转型发展,推动传统商贸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满足居民便利化消费需求。加大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培育“直接带货”等商贸零售新业态模式。促进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最大限度减少消费外流,增强线上销售对消费品市场的提升和带动作用。

(三)注重项目指标谋划。加强短板指标相关的重大项目谋划和储备,早发现早预防早思考,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提升审批效能,加强要素保障,推动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着力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加快项目落地建设。

(四)强化入库纳限工作。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四上”单位申报资料要求,采取上门一对一指导的形式,指导拟入统单位备齐升规纳限资料,确保入库申报一次成功。根据“四上”单位入库审批流程,认真审核资料的完备性及利润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的经济指标数据,切实把好“四上”单位入库关,确保符合入库纳限条件的单位及时申报入统。

附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