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改革启动以来,通城县商务局锚定“规范权力运行、提升服务质效”核心目标,围绕行政许可、资金监管、机关财务等关键领域,以“小清单、小流程、微防控”为突破口,将改革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切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一、“小清单”划清权责边界,让行政许可“明起来”
针对成品油零售经营、拍卖业务许可等省级下放权限“办理标准不统一、责任划分不清晰”问题,深度结合“分事行权”要求,梳理形成“1张许可总清单+2项业务操作指引”。清单将2项高频许可业务拆解为“申请材料核验、初审标准判定、办理时限管控、后续监管跟进”4个关键环节,明确责任领导、责任股室及直接责任人。改革实施后,企业申请材料提交准确率从85%提升至100%,许可事项平均办理时限缩短2个工作日,未发生1起权责推诿、企业投诉事件,真正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责任链条无断点”。
二、“小流程”筑牢监管屏障,让专项资金“亮起来”
聚焦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资金“分配不透明、使用监管难”风险点,创新“三审三公开”监管小流程,严格落实“分岗设权”要求。企业完成项目申报后,先由对外贸易股、内贸发展股份别初审准入条件,重点核查企业资质、项目真实性,再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独立审核,出具专项审核报告,最后提交局党组会集体审议,确定资金分配方案。全过程严格执行“三公开”,即公开申报阶段公开指南、公开初审阶段公开结果、公开拨付阶段公开流向。2025年以来,已规范分配专项资金120.6万元,惠及外贸、内贸企业15家,资金拨付及时率100%,未收到1起资金使用违规举报,实现“每一笔资金都在阳光下运行”。
三、“小防控”织密监督网络,让财务支出“严起来”
针对机关财务“小额支出流程不规范、岗位权责有重叠”问题,按照“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原则,将财务岗位细化为“会计核算、出纳支付、采购登记”3个独立岗位,明确“会计不接触现金、出纳不负责做账、采购不单独审批”的岗位制衡要求,杜绝“一人多岗、权力集中”。同时制定《小额支出微审批流程》,分级明确审批权限,即单笔2000元以下支出,由分管财务领导直接审批;2000元(含)至5000元支出,需分管财务领导审批再报局主要领导审批;5000元以上需领导审批后上局党组会讨论通过。今年1-9月,累计审核小额支出348笔、金额34.61万元,未发现1起违规支出、超标准报销问题,有效从源头防范廉政风险,确保“小金额支出也有严监管、硬约束”。
下一步,通城县商务局将继续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围绕汽车流通监管、单用途预付卡维权等更多民生领域,优化细化改革举措,持续巩固改革成效,为通城县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