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城县审计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审计监督,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政策执行效果,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和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以审计监督为导向,揭示制约乡村振兴政策落地见效和巩固脱贫成果的体制机制问题,确保民生政策落实到位。但目前依然存在人员配备、资源短缺、数据获取困难和不完整等问题,仍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工作措施
一是从“审前学”到“日常抓”。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关于实现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等内容纳入党员学习、业务学习范畴,通过审计局微信群、小组讨论等“微学习”方式,把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经典案例等融入日常工作。
二是从“事后审”到“动态纠”。积极探索“进行时动态纠偏”审计机制,及时掌握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执行、资金管理、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找准“病灶”、提前预警,发挥审计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促进政策落地见效。
三是从“规范管理”到“堵塞漏洞”。在抓好乡村振兴审计问题整改的同时,坚持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注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在宏观层面就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有效保障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是从“实地了解”到“办实事”。着眼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有的放矢精准施策,立足消费引导生产,多次采购帮扶村农产品;积极开展“未成年帮扶对接行动”和监测户产业帮扶,审计局下派的帮扶责任人每月至少一次深入帮扶户,实地了解帮扶对象经济收入、政策到位情况,为帮扶人提出帮扶措施,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防止返贫。
二、取得成效
一是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乡村振兴资金的合规性和有效性,避免资源的浪费,提升资金使用的效率。
二是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对已发现项目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出风险防控建议,减少项目质量降低的风险。
三是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公共资源的分配情况,发现不合理之处,提出优化建议,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员短缺。由于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审计工作,但审计人员的数量有限,导致很难做到全面覆盖。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二是数据获取困难。乡村振兴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的数据,数据的获取和整合难度较大。需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审计的数据来源准确可靠。
三是部门协调不足。乡村振兴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需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合力。
四是工程建设项目存在“假借资质施工、转包和违法分包”等现象,使部分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对此,需要加强行业部门监督管理,推动责任落实到位。
对存在问题,我局将增加审计人员和资源投入,提高审计的质效。持续优化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内部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与其他审计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