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通城县科技局
就通城县域经济发展来说,科技成果转化事关经济的整体竞进提质。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倡议,落实我县“兴工强县”战略决策,更好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我县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要抓手,采取多项措施,较好的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但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始实施之际,如何更好地让科技成果为县域经济提供支撑,为此,县科技局特意组织专班,对全县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有力领导和支持下,科技部门积极搭建平台、优化服务,企业加大投入,院校竭力推介,多方形成合力,使我县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县科技部门的引导下,部分企业主动与高校对接,谋求自身产业发展,积极寻求和引进高校科技成果,吸收转化,形成了产业化。2015年,全县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18个,组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4项。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近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0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近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3%,占全县GDP比重10.53%,位列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值和增加值等指标均高于其它经济增长发展指数。
二是科技创新平台日益坚实。一些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尝到了甜头,开展科技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逐步自觉融入到产学研平台建设之中。目前,在全县1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0家科技型企业中,已有玉立砂带集团、福人药业、平安电工、瀛通电子先后建立了博士后产业基地;平安电工、黄袍山油茶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平安电工、瀛通电子建立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县科技部门充分发挥内联外引作用,通过协助企业参与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专利技术交易会、校企“联姻”等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基地为依托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载体得以建立。
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农业与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出现了协同并进的局面,为我县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支撑。如湖北黄袍山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承担的油茶籽脱壳及离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列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湖北中医药大学与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通过生物技术提高规范化种植鞘蕊苏药材产量的科研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经验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知识转化、价值创造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科研院校、生产企业和技术市场等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协同作用,才能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科技部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是优化服务帮助转化。科技部门主动作为,优化自身服务,帮助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开展宣传,介绍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与信息,以利企业对接。2015年采取举办“创新科技论坛”活动、主动上门服务等方式达30余次,覆盖全县半数以上规模企业,使企业对国家最新科技政策有了全新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同时,通过组织对企业的科技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分类建库,使科技部门的工作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二是出台政策促进转化。科技成果转化事关全县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建设,2015年在着手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的同时,着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系统,相继出台了《通城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通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通城县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暂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更好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三是多元投入推动转化。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体系,形成财政、企业和社会多方投入的科技成果转化格局。我县财政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逐渐加大,近年保持年均12%的增长。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系统,我县企业也有了较强的投入意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由2014年的3.5%增加到2015年的4%。
四是搭建平台培育转化。科技部门鼓励产学研结合,发挥科研院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供给系统的作用,主要围绕优势产业及骨干企业、新产品开发等搭建平台。通过县科技局牵线搭桥,2014年,全县企业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62亿元,位居全市第一,2015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共引进专利技术成果10项。如金福阳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委托开发太阳能增氧泵和太阳能杀虫灯,共建全国首家光伏实验室和全国首家光伏检测中心,并率先制订光伏检测行业标准。瀛通电子与武汉科技大学博士生联合研发“耳机插针打磨机器人”获得成功。目前,一台机器人可替代10名劳力,降低产品成本40%,较大地缓解了招工压力。县百丈潭酒业发展有限公司从湖北工业大学引进多粮复合香新型白酒生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这一科技成果转化,已成功开发多粮复合香新型白酒新产品2个,制定产品企业标准2种,申请发明专利1项。
五是健全激励引导转化。2015年,县委、县政府拨付奖励专款,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授权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进行奖励,共发放奖金58万元,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营造了科研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三、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兴工强县”战略的指引下,我县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壮大。
一是经费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周期长,投入大,可以说风险重重,导致企业投入极为谨慎。而县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有限,远未达到上级要求的占年财政总支出的1.2%比例,基本没有基础研究经费和风险投资来源,上级的科研项目立项难度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是人才紧缺。一方面我县科技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全县现有科技人员8000多人,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60人,在全省处于偏低水平,又多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同时科技人才的知识陈旧老化。现有科技人员中,青年人才尤为缺乏,知识也亟待更新。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及技工型的人才严重短缺,制约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
三是动力不足。首先,我县企业的科研机构研发能力不够,又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短时期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科研成果。其次,科技部门有心组织院、企对接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又缺乏专项经费支出,因而,只能“小打小闹”,无力组织较大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事项。
四、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方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院校、企业与市场联动。“十三五”规划发展的首位理念即是“创新”,建议县委、县政府将科研创新上升为全县发展战略,成立科技创新促进委员会,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局、经信局、财政局和企业等组成,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
二是健全激励机制,保障可持续性。县政府要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投入的有关政策精神,坚持按财政总支出的1.2%的比例预算科学技术经费,充分调动科技主管部门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充分调动企业自主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三是加快人才引进,提升竞争能力。通过多次调研,发现规模企业在引进和留住人才方面,受待遇、区位、城市设施等因素影响,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使科研创新受到很大影响。建议县政府尽快制定一些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如购房、入学、就医、奖励等,解决我县企业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使科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保证科技成果转化有足够的人才。要加强政、产、学、研合作,落实校企对接工作,推进校地战略协作关系。
四是构建多元投入,保障资金使用。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需要尽快建立风险投入机制,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科技风险投资,对已经通过中间试验的科技成果或专利,要鼓励投资立项。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开发费提留管理使用制度,确保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留技术开发费。协调银行、城投、保险等有关金融部门制定对科技项目融资的倾斜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融资压力,降低融资成本。各乡镇、各部门要挤出部分资金,用于科技培训和科技成果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多方发力,共同作为,方可把“科研成果转化”这曲戏唱好,唱响。